許素朱(小牛)教授
為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博士,目前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創作學系暨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兼 藝術學院院長。曾讀清華數學系後來轉至工業工程系,爾後取得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博士。拿到博士學位後,毅然決然的申請至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任職,成了北藝大第一個科技背景的教師,因雖喜歡數學(工科)但更熱愛藝術,清楚的認為「科技單位,少一個科技人不會怎樣,但藝術環境多一個科技人或許可做些事情」;長年以來從事「科技藝術跨域育、研究與創作」,2000年成立臺灣第一個跨域研究所「科技藝術研究所」、2013年創立第一個科技藝術跨域學會「科技藝術學會」。25年後又從藝術領域回到以科學、科技稱著的母校(清華大學)任職,也清楚告訴自己「清華大學科技人才濟濟,但多一個曾在藝術環境待過25年的科技人,還是可做些事。」
許教授長久以來一直致力於台灣科技與藝術的整合,努力扮演著台灣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紅娘。
現任:
‧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 院長
‧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教授
‧國立台灣大學 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 教授(兼任)
‧台灣科技藝術學會 理事
‧行政院科技發展計畫評審委員
‧台灣文化部文化科技諮詢會 委員
‧SASFAB 創客聯盟 (FBI Lab) 總計畫主持人
‧未來創意互動實驗室(FBI Lab) 主持人
‧台灣科技藝術學會 理事
‧人權教育基金會 董事
重要經歷:
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電影與新媒體學院 院長 (2013~2016)
‧台灣科技藝術學會 首任理事長 (2013~2015)
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動畫系 主任 (2013~2014)
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科技藝術研究所 創所所長 (2001~2004)
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 (1999~2004, 2005~2009)
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電算中心主任 (1994~1998, 1999~2002)
‧國家科技貢獻獎評審委員 (2012~2014)
‧行政院科技發展計畫評審委員 (2009~今)
‧經濟部技術處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(SBIR) (2009~2011)
‧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內容發展計畫主審 (2009~2012)
‧設計學報 編輯委員會委員 (2011~2014)
‧國科會李國鼎KT科技藝術獎(互動裝置藝術)審查召集人 (2007~今)
‧台北數位藝術節(互動藝術)審查召集人 (2009~2011)
‧數位藝術基金會董事 (2008~2011)
自1992年進入北藝大以來,在台灣科技與藝術的碰撞發展上,具有啟發意義。
許教授為致力於台灣「科技藝術」的碰撞以及「科技藝術在文創應用」的探索,經常是刻意「跨領域去敲門、去串門子」。過去所規劃的作品或主持的研究計畫,包含互動科技藝術、互動公共藝術、互動表演藝術、未來博物館、數位創意學習、智慧型生活創意空間設計、互動禪修創意空間、物聯網藝術、行動科技文創應用、創客智慧服務…等,這些計畫的執行目的乃把科技藝術結合數位內容,融入數位創意生活與文化創意產業,讓創意發揮極至。
許多串門子、許多項目執行都是「從零開始」探索,過程極為辛苦,許教授希望用成果來說服大家「科技藝術創作不只是項藝術,更是項研究,也是項創意產業」,甚至鼓勵「互動科技與藝術應積極從實驗室與美術館走入生活空間,讓更多民眾賞析,帶給民眾愉悅」,讓民眾感受「科技藝術多元的創意」以及「橘色人文科技的美感」,並說明〝科技有其親民的一面、藝術亦非難以理解〞。
許教授近年來也積極投入創客運動,並主持教育部「SASFAB創客聯盟」計畫。在2016年率兩位研究生至阿者科為哈尼族孩童教授「當科普遇到藝術 – STEAM Making 創客工作坊」,雖被當騙子,但卻演變至今在台灣推動小教STEAM Making創新教育的種籽。
這些年來,天天熬夜,非常辛苦,而所待過的單位幾呼都是「從零開始」建置,許教授希望用成果來說服相關單位能接受「科技藝術創作不只是項藝術,更是項研究,也是項創意產業」,甚至鼓勵了「互動科技與藝術應積極從實驗室與美術館走入生活空間,讓更多民眾賞析」,期為台灣科技藝術開拓更多資源與機會,並期台灣科技藝術能有更好的創作環境。